养殖中心 /Breeding
当前位置:联和农牧集团 >> 养殖中心 >> 养殖知识 >> 浏览文章
冬季口蹄疫防控必须了解的知识
作者:陶金亮 来源:本站原创 人气:
    口蹄疫是偶蹄兽(牛、羊、猪等)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我国已把它列为“进境动物检疫一类传染病”。该病传播力特别强,一旦发生,很快传遍各地,形成大流行。是冬季必须重点预防的疾病。
   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,表现为蹄冠、趾间、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,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。有继发感染时,蹄壳可能脱落,病猪跛行,喜卧,病猪鼻盘、口腔、齿龈、舌、乳房(主要是哺乳母猪)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,仔猪多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,哺乳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%。
  猪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由传染源、传播媒介、易感猪三者构成,其流行强度、波及范围与病毒株、宿主抵抗力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。猪自然感染后,病毒多经过消化道粘膜、蹄冠或蹄趾间皮肤的微小损伤侵入。先在侵入部位繁殖,并引起原发性小泡(第1期水泡)。此时,临床尚无症状,不容易发现。经1~3天后,因病毒由原发性水泡进入血液,则出现体温升高。因病毒随血液到达它的嗜好部位,如口腔粘膜、蹄叉及乳房等皮肤的上皮组织细胞,继续繁殖,便出现继发性水泡(第2期水泡)。此期水泡较第1期大。病畜流出大量泡沫性口水,食欲减退,舌运动不灵活。此时,体温升高到40℃以上,待水泡破裂后,体温慢慢降到正常。    
    当猪处于口蹄疫潜伏期和发病期时,几乎所有的组织、器官以及分泌物、排泄物等都含有口蹄疫病毒。病毒随同猪的乳汁、唾液、尿液、粪便、精液和呼出的空气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,造成严重的污染,形成了该病的传染源。口蹄疫病毒可经吸入、摄入、外伤和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侵染易感猪。
   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大,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4天以上。毒力在糠麸或垫草中可存活15~20个星期。病毒对高温、酸和碱较敏感。在高温中如阳光直射和用1%~2%的苛性钠溶液能很快杀死病毒。所以,在发生口蹄疫时,对污染畜舍、场地和交通要道等,都要用1%~2%的苛性钠溶液消毒。
  正是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多、易通过空气传播致传播速度快,在外界存活力强等特征,冬季本病易大流行,防控难度大。预防本病需提高重视,坚持“管重于养,养重于防,防重于治,综合防控”的方针,做好科学预防,加强免疫和消毒。治疗原则为抗病毒、离开增强抵抗力药物、防继发感染和局部消炎。本病“三分治疗、七分护理”,护理时保持地面干燥,防断水断料,加强局部消炎,减少应激。







 

本文来自联和农牧,转载请注明。

官方网站:http://www.jxlhnm.com